10月29日,陕西延安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现场,31岁的张学智穿着沾着草屑的藏青色外套,坐在农村青年人才代表席上发言。台下一位来自四川的基层干部突然指着他笑:“这不就是福洪镇以前开‘极速网吧’的小老板吗?怎么现在变成‘果园里的专家’了?”

这个问题,张学智听过无数次。2018年以前,他确实是福洪镇“最会赚年轻人钱”的网吧老板——两家店的电脑从早到晚满员,周末连门口都要排半小时队。但让他失眠的,是家后面龙泉山上的老杏园:2016到2018年,极端高温烤裂果子,暴雨泡烂杏筐,盲目扩种的海棠红杏只卖3块钱一斤,有的甚至烂在地里。“我记得有天傍晚路过果园,王大爷蹲在地上捡烂杏,说‘这筐杏够买我孙子半袋奶粉’,我心里像塞了块湿棉花,闷得慌。”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家人的反对像一盆冷水:父母说他“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,偏要去当‘泥腿子’”,爷爷拍着八仙桌骂:“农业的苦,你爷爷我种了一辈子地,没见过年轻人能坚持下来的!”但张学智铁了心——他把网吧交给朋友打理,花一年时间“泡”在区农业农村局的培训班里,跟着省农科院的专家在果园里蹲点记录数据,甚至自费去山东、陕西学果树矮化技术。2018年底,一位做农业的企业老板找到他:“我山上有30亩老果园,你要是敢试,赚钱了再分成。”张学智当天就搬回了福洪镇,把铺盖卷儿塞进了果园的小木屋。

一开始的“改革”比他想的难。当他提出把六七米高的老杏树“砍到3米以下”时,农户围过来拍着树骂:“你个毛头小子,敢改老祖宗的方法?”他不辩解,自己先在果园里试:给老树嫁接新品种,用发酵的羊粪代替化肥,把果树间距从1米拓宽到2米。“那几个月我每天凌晨5点起床,盯着太阳从龙泉山爬上来,看果树的影子是不是能照到每片叶子。”直到第二年春天,试种的果树结出了比往年大一圈的杏子,甜度高了3个百分点,农户才凑过来问:“小张,你那矮化的方法,能不能教我?”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更让大家惊讶的是“高换”技术——张学智和省农科院共同选育的M红杏,一颗能卖8元,刚推出就被电商平台订光。“以前亩产700斤,卖4000块;现在亩产2400斤,能卖2万!”他把这种“定制农业”的理念传给农户:“果子的品质我们自己控,定价权在我们手里,不用再看收购商的脸色。”现在福洪镇的杏子,有的装在印着“阿智农场”的礼盒里,卖到了成都的高端超市,比普通杏子贵3倍。

但张学智没把技术藏着掖着。他在龙泉山半山腰开了个“科技示范场”,把新品种种在村道边,围栏只修到膝盖高——“村民想嫁接,随时能剪几根枝条,不用跟我打招呼。好品种要大家一起种,不然‘福洪杏’的牌子还是打不出去。”杏花社区75%以上的果农都用上了他的技术,亩均增收最少4000元,有的农户干脆把外出打工的孩子叫回来:“种杏比打工赚得多,还能守着家。”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7年过去,张学智的农场从30亩变成了“共富园”,辐射成都周边1万多亩果园,还作为四川唯一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家庭农场主典型案例。“有人问我,放弃网吧的‘轻松钱’后悔吗?”他指着果园里正在剪枝条的农户说:“你看王大爷现在种杏,一年能赚10万,逢年过节就给我送自家腌的腊肉——这比网吧的流水单,让人踏实多了。”

在文明乡风大会上,张学智说:“乡村振兴不是‘一个人吃蛋糕’,是‘一群人做蛋糕’。”现在的他,已经开始规划“整村运营”——把村里的老房子改成农耕体验民宿,和高校合作做“小小农夫”研学活动,还要联合其他区县的乡村运营师,把“福洪杏”的牌子打到全国。“等明年春天,杏花开的时候,你们来福洪镇看——漫山的杏花里,全是捧着手机拍果子的年轻人,那才是我想给家乡的‘文明乡风’。”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散会时,有人问他:“下次见你,是不是还会带着泥土?”张学智笑着摸了摸外套袖口的草屑:“我本来就是‘果园里的人’。”